不得不说英格兰队上演逆转,闯入女足四强,脱发正呈现年轻化的趋势。现如今,60%的男性在25岁之前就出现脱发现象,而在30岁前出现脱发的比例达84%。而女性也未能幸免,超过一半的女性在65岁左右遭遇斑秃。
脱发,实打实地成为一种现代病。全球范围内,英格兰队上演逆转,闯入女足四强我们每年要花三十五亿美元在治疗秃头上,这比马其顿全国预算都多,重金求购防脱秘方,成为当代生活一大奇观。
可是,这三十五亿美元,其实都白花了。
脱发秃顶,这都是命
在秃顶这件事上,中国人还算是幸运的。根据英国国家卫生与保健优化研究所的数据,脱发在白人身上最为频繁,30岁前就有30%秃了,过了70岁,80%都难以幸免。黑人次之,黄种人情况最好。
2011年国际旅游评论网站(Trip Advisor)的“世界秃顶地图”的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结论。调查中,世界上有32.13%的人正在脱发,欧洲“大获全胜”——几乎把前十名占光了:西班牙(42.60%)、 德国(41.24%)、 法国(39.24%)和英国(39.23%)进了“前五强”;紧跟着是意大利、波兰、荷兰和俄罗斯。相比之下,亚洲一个能打的也没有,一直到第十四名才出现著名秃头国度日本,中国紧随其后,名列第十五。
数据可能有局限,但至少说明一个问题,不分人种,不分国度,世界各地都在秃。无数人试图从纬度、地理、饮食等等方面解决秃头之谜。任他们抓破头皮兜了一大圈,最终都不得不承认导致脱发的原因千千万万,但从根本上看,脱发这件事,可以说是从生下来那天就决定好了的。
基因决定了你B体育会不会秃,激素决定了你什么时候开始秃。雄激素性脱发与基因遗传的关系已经是定论。
《Nature》发表的研究成果揭示,与雄激素性脱发密切相关的两个基因——一个是来自母亲X染色体上的AR基因,另一个就是父母都有的20号染色体短臂上的脱发基因,后者就是传说中使秃顶几率上升七倍的大杀器,传男不传女。
这是一次对男性生发幻想的毁灭性打击。由于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所以X染色体上的任何遗传信息都会呈显性,“爸爸秃完、儿子秃”几乎是命中注定发生的残酷现实。而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更有可能从父母一方遗传到不致秃顶的基因,能够侥幸逃过一劫。
例如世界著名秃头家庭英国王室。秃头的命运从女王决定与菲利普亲王共度一生后开始了:大儿子查尔斯王子,秃了;二子安德鲁王子,秃了;三子爱德华,秃了。秃头的命运不放过每一个“王的男人”,查尔斯王子的大儿子威廉,秃了;二子哈里,秃了。就连现在的世界第一萌娃——乔治小王子,年仅四岁,也有了让人忧心忡忡的发际线。
到底是什么基因是如何操控英格兰队上演逆转,闯入女足四强我们头发的英格兰队上演逆转,闯入女足四强?其实基因只是设定了规则,睾丸和卵巢分泌的雄激素睾酮才是秃顶的元凶。
简单来说,睾酮是一种决定你够不够man的雄激素。科学界普遍的结论是,人体分泌的睾酮,在5a还原酶的作用下,变成二氢睾酮(DHT)。这个5a还原酶好死不死地多存在英格兰队上演逆转,闯入女足四强我们的皮肤表层,脱发男孩头顶、前额和发旋部位的毛囊最脆弱,最终就在DHT的凌辱下,慢慢缩小,越变越细。等到长毛发的出口都关闭了,那就意味着,你秃了。
在青春期,男生的睾酮水平会开始上升。尽管这意味着从男孩到男人的重要转变,但往往也代表着秃顶的命运开始拉开大幕。
对于自带脱发基因的男孩子来说,他们头顶的毛囊尤其喜欢欢迎二氢睾酮(DHT)的光临,也就更容易受到DHT的影响。也因此,无数二十岁的男孩子陷入了被秃头支配的恐惧里,“我会秃头么!”的发问蔓延在他们的朋友圈里。
更可怕的是,虽然睾酮在在字面上看是一种“雄”激素,但,不信抬头看,秃头饶过谁——女性也难以幸免。
女性并不是不分泌睾酮,只是量要少得多,分泌的雌激素又在一定程度上中和了睾酮。不过,在更年期之后,雌激素分泌减少,睾酮依然不减。到了五十岁,女性要承受的除了更年期的焦躁不安,可能还要做好秀发一片片掉落的心理准备。
但,也大可不必一出现掉发现象就恐慌自己是不是被卷入了脱发的魔幻轮回之中。
除了上文提及的影响最普遍的两种,不少原因也会让你秃。比如,找工作要朝九晚五税后一万五险一金最好北京户口,会秃的,因为幻想过度压力太大;比如,临近考研手捧肖秀荣各种主义一盏孤灯到天明,会秃的,因为长期焦虑缺乏睡眠;再比如,为了潮流被Tony哄骗使用三无产品染发烫发,会秃的,因为化学物质伤害头皮……
直到现在,“为什么会脱发”依然是一门神秘的学问,基于此的“怎样治疗脱发”就更是一门玄学了。
生发育发,当代谎言
当今在脱发治疗市场上占据主导的无非三种,花样繁多的生发产品,奇奇怪怪的中草药偏方,以及看似一劳永逸的植发。
先来看占据各大商场货架的生发产品。比如“Duang”的一下给头发加特技的霸王,最常用的伎俩就是以“固发”、“防掉发”偷换“治疗脱发”的概念,吸引消费者购买,所谓乌黑浓密的效果多半还是特技的功劳。
撇开这类混淆视听的产品不谈,单看唯二的两种获得临床验证、国际医疗界认可的有效药物--外用药米诺地尔、口服药非那雄胺,关于它们实际疗效和副作用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外用药米诺地尔,也就是章光101违规添加的这种药剂,70年代时它还只是一种高血压药物,
人们偶然发现它能促进毛发增长,便开始用来治秃顶。但2015年的一次药物疗效报告公开了真相,米诺地尔仅对小部分人群有效,并且具有依赖性。也就是说,药不能停。
另外一种口服药物非那雄胺,在药效上确实比米诺地尔强。非那雄胺上市之后,研究数据众多,以日本人的研究来看,连续用药12个月,脱发情况未加重的达到58%。
看到这里,是不是对于非那雄胺跃跃欲试了?即使追不回从前的发际线,但能维持现状也是不错的!
然而,非那雄胺的致命副作用在于,药物靶点是雄性激素。也就是说,它会持续抑制男性的雄激素水平。再直白一点,用多了非那雄胺会导致与性功能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性冷淡、勃起障碍、乳腺发育等等。
虽说依据日本临床数据,在不过量使用的情况下,出现这些副作用的几率低于3%。但非那雄胺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实在是太戳中男性内心的痛点,令人瑟瑟发抖。
在副作用、使用群体范围、药理学认证的重重争议之后,我们必须承认这两种药物作用都很有限,并不适用于毛囊已经病变的头。也就是说,如果已经谢顶,趁早放弃吃药。
至于四处流传的偏方,多以各类中药拼凑而成,其中最著名、最频繁出现的就是何首乌。但用何首乌,很有可能头发没长出来,先因为肝衰竭进医院。
解放军第81医院肝病研究所的医生记录了2004到2008年间的40位病人,其中80%的人是用何首乌来治疗脱发或者白发的,仅有2例是大剂量服用,其它都是常规剂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早在2014年7月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里就公示了:口服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可能有引起肝损伤的风险。
伤肝之余,何首乌能生发本身就是一个谣言。
因为何首乌的果实长得像小娃娃,唐朝《日化子本草》就开始掰扯它能“令人有子”;到后来,又演化出了补肾和抗衰两个功能:“长筋益精,长肤,延年”,进而沟通气血,促进头发生长。
荒谬的是,“补肾生发”本身就是另一个谣言。头发的生长的确需要毛细血管的营养,不过造血靠骨髓,运输靠血浆,营养从小肠来,到了处理废物才轮到肾脏出马。这是最为简单的生物学常识,若是真把肾脏和造血连在一起,岂不是人体运行倒着走了?
既然自己的头皮指望不上了,许多人又转而借助外部的力量——植发!作为一种立竿见影的医学手段,成为了脱发患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目前最主流的植发手术要达成正常的发量,至少需要移植4000毛囊,这一精细的体力劳动至少需要持续9-10小时。不仅医生的技术稳定性难以保证,病人的耐心也往往消磨殆尽。
当然,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费用和效果。自体皮肤移植的成功率是89%,附属噐官的成活率在40%-70%。也就是说植发手术后可能有30%以上的头发不能成活。比如英格兰足球的代表人物鲁尼,在2011年花费15000英镑做了第一次植发手术后,因为效果不佳,在两年后不得不再次躺在手术台上9个小时,从“头”来过。
成活率之外,植发高昂的费用也令人望而却步。一次植发最少45000元,而植发手术一般都要进行两到三次。用买辆车的钱换一头不一定浓密的秀发,普通人都难免犹豫吧。
脱发是天生的,药效是有限的,植发是昂贵的,对于脱发,恐怕唯一能做的就是悦纳自己了。
依据英国约会应用tinder调查,头发茂密的男性比脱发的男性在约会匹配率上高出了75%,秃头的男人似乎在性吸引力上差了一大截。不过换一个思路看,目前世界上秃头的男人这么多,在30岁之前,正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时候,60%的男人就已经有脱发的倾向。
不仅如此,秃头这件事不分民族,不分国家,遍地开花,还男性为主。要是秃头如此糟糕,在漫长的人类进化中,为什么还没有抹掉这个可怕的错误?
按照心理学家Frank Muscarella的猜想,一般在自然界中,当雄性有了雌性不具备的东西,就意味着这种特质充当了一种信号。若是把秃头作为一种“性二态”特征,就像是雄孔雀在求偶时亮出的五彩羽毛,秃头这件事,说不定可以转化为对于异性特殊的吸引力,甚至随着秃头人数的逐渐上升,成为另一种新的时尚。
在2004年,他进行了一项特殊的实验,给101个男性和女性心理学的学生展示了六位处在“已经秃了”、“快要秃了”阶段的男士照片,让他们进行打分。实验结果还是给秃头男士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虽然说在生理吸引力上确实得分低于头发茂密的男性,不过他们一致被认为是更有智慧的、有影响力的、知识渊博的、受过良好教育的、社会地位高的——这些都被认为是社会成熟的特质。
换言之,秃头可能进化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标签,代表着成熟的男士,与那些青春期毛小子区分开来,说不定会形成一种新的吸引力。从历史上看,被认为充满智慧的哲学家、牧师、老师确实不少都以秃头形象示人,而基督教的僧侣,更是故意把自己的头型修整成了地中海型秃头的模样。
有头发的葛大爷,是不是总觉得多了点什么?
既然秃已经无可挽回,不如换个路线发展,秃出美感,秃出气质,秃出风格。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国演艺界那些著名的秃头艺人。著名表演艺术家葛优先生,锃光瓦亮的光头成了标志性的荧幕形象,《让子弹飞》里硬戴上头套,还让观众朋友们产生了陌生感。著名歌唱艺术家陈奕迅先生,高出天际的发际线和泡面头,反而让众粉丝把对于外貌的注意力完全转移到了歌唱本身,高呼“唱到八十岁也爱你”……
要是继续这样下去,说不定秃头男士真能获得更多异性青睐、更多社会资源,遗传更多基因,也就意味着产生更多的秃头下一代,终有一天,秃头强,则世界强。
虽然我们可以轻松地甩锅工作压力、遗传、饮食不规律、气候环境不好,但是头发和颜值毕竟是自己的。还是要珍惜自己的头发,一年最多烫染一次,少吃油盐重的东西,不要强迫自己熬夜,好好珍惜自己的头发吧,比心。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